與大家分享洪蘭教授的通情達理(品格決定未來)一書中的兩篇文章,想想台灣的小孩缺少的是什麼?


 


 


《真正的教室在窗外》


  一位外國教授來台講學,把他小學三年級的兒子也帶來在本地就學。我們問他:「在學期一半時把孩子帶出去,難道不怕擔誤他的學業嗎?念了三個月剛適應又要回去了,對孩子不是太辛苦了嗎?」他聽了,很驚訝地反問道:「人生不是應該不停的適應嗎?從小學習適應對他以後人格的成長有益。看不同的國情,體會不同的文化,不是更好的學習嗎?」


  真正的學習是不拘任何形式的,課本的知識永遠可以自己學,但是課本之外的東西卻是可遇而不可求,多見識不同的文化是打開孩子視野最好的方法,所以他把孩子從課堂中帶出,讓他去學習課堂之外的知識。我們聽了,很佩服這位父親的遠見與勇氣,畢竟真正的教室在窗外,人生旅途上用到的知識大部分是課本上沒教的,只不過一般人被傳統的觀念所束縛,認為學習就是要在教室裡一板一眼的上課,沒有勇氣反抗。


 


《遊戲比讀書更重要》


  有個孩子,一歲半就被媽媽抱在身上親子共讀,兩歲半自己會拿著書看,是個愛看書的乖孩子。五歲進了幼稚園,老師卻說他過動,愛打人推人。母親自己去幼稚園觀察,才發現其實不是過動而是不知道如何與人玩。


  原來這孩子是獨生子,從小在公寓長大,不懂得如何與別人溝通。在幼稚園中,他要某個孩子跟他玩時,便去拉人家,或把另外一個孩子推開,自己去取代那個孩子的位置。母親這才發現,當時一直把他關在公寓是錯了,孩子需要從小學習和別人相處。


  其實這也是很多現代母親的想法,因為社會太亂,外面不安全,車子多、壞人多、空氣髒,所以長到五歲才第一次體驗團體生活。跟媽媽互動的那一套,在團體中不適用了,他只好使用最原始的互動方式~肢體接觸~去溝通。才會被老師認為是過動。


  如果孩子需要在同儕團體中完成他的社會化,我們就要給他機會與別人玩。書本帶給他知識,遊戲教他拿捏人際關係的分寸。讀書和遊戲是人格和智力成長的兩大推手,缺一不可。所以在念書給孩子聽之餘,也要常讓他跟別人一起玩。在發展的理論上,遊戲比讀書更重要,因為情緒的窗口關得早,人品也比知識重要。在現在的社會,最後決勝負的是領袖魅力,而領袖力必須在團體才培養得出來。


   


        看了這兩篇文章後,各位的想法是什麼呢?是不是我們也都曾犯過以上的一些錯誤呢?我們是不是過度保護孩子了,讓他們失去了最重要的學習機會,沒關係還來得及,只要我們的想法和做法改變的話,他們將會是最幸福最快樂的未來主人翁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l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