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從看了美味代價後,漸漸重視起吃的「食物」,很巧合的又看到一本『善待細胞,可以活得更好』(此書後續會有詳細介紹)。讓我更確定健康的人生與低碳生活可以從「吃」做起,於是查了與「有機」相關知識。有機食品的價格不斐,對於生活開銷算是個不小的負擔,不過專家說可以從常吃的食物開始改變,所以我從「有機米」開始嘗試。跑了趟消保會農夫市集,發現市集買到的並不會比網路宅配的貴,而且新鮮度更好,是採買有機食物的好選擇。


  一直想要買台豆漿機很久了,怕浪費而猶豫不決,不過前幾日終於狠下心買了一台多功能豆漿機,機器買了那黃豆呢?找了一些有機店才發現大部份的黃豆都是進口的,而我需要「非基因改造、有機、台灣生產」真的少之又少,因為台灣的農地休耕越來越多,而消費者又沒有食物營養相關教育,一直以來只有盲目的接受進口基改食物。相信大家看了前篇的「從黃豆看基因改造」,心裡一定有所感覺,也許是可悲、也許是害怕、也許是生氣,不過只要大家願意改變自己的消費方式,我想一定可以改變農民(有機耕種)、改變商人(進口非基因改造食品),甚至改變政府的態度(因以國人健康為主的簽定相關合約或協定)。


  民國七十年,台灣每人每年米食消費量仍有九十八公斤,但到了九十八年,卻只有四十八點零九公斤。米飯吃得少,造成的影響是全面性的。首先,國人對於玉米、小麥等進口農產品需求量越來越高,讓糧食自給率降到百分之三十二。


  台灣人吃米飯的習慣變了,造成農地休耕改成工業區,造成了更多的環境污染、碳排放增加和生態的破壞。台灣稻米產量卻因為生產技術提高而增加,糧食供需不平衡,為了解決稻米產量過剩的問題,政府每年都要花大筆經費補助農民休耕,造成財政負擔。然而,稻田有「三生」功能擁有生態多樣性,可涵養地下水,更具有調節地表溫度等好處。幸好近年人有少數人開始往有機方面努力,默默的做對環境有益的事,花蓮近期也開始著手試著種非基改的有機黃豆,有機價格高是因為人工成本,與產量有限。只要消費者意識抬頭,讓更多人往有機方向邁近,農地復耕,供給不予匱乏的話,價格一定會有所空間而且品質越來越好,就像台灣米的品質,讚! 


  「每個人一天只要多吃一口飯,一年就多吃一斤,台灣可以減少五千六百公頃的農地休耕,減少支出上億元的補助費。」現在也有米榖粉,可完全取代或部分取代麵粉,可以維持原有麵食外形與口感,是目前提升米食消費量最有潛力的方法之一。留給孩子一份真正的美好,就是教育自己和孩子,對土地環境的尊重、食物的珍惜與愛護身體健康,請吃當季、當地、非基因改造、新鮮的食物。


 


以上部份資料取自國語日報100/8/22專題報導


後記:自己煮的豆漿真的很濃很好喝又健康,豆渣可以變化很多作法與用法,一點都不會浪費喔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l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