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天看著電視轉播的LPGA,重點當然是曾雅妮。一個年紀輕輕的女孩,到底是用了多少的汗水和淚水,才能有如此非凡的成就?雖然我不懂高爾夫球,但我了解打高球是需要很高的EQ,有穩定的情緒,才能打出漂亮的好成績。


長時間、長距離、氣候的變化甚至是球迷的動作等,都是考驗情緒的因素之一,就像跑馬拉松一樣,不到終點線,請不要輕易下定論。


國中時期的她因課業壓力與練球遇到瓶頸,媽媽要他在「打球和念書」選擇一個,沒想到她回答:「我都不放棄」,顯示不服輸和堅持到底的性格。


她十九歲,奪得四大賽之一的LPGA錦標賽冠軍後,事隔兩年,她二十一歲,再度奪冠,不但是華人前所未有,更締造 LPGA 史上最年輕的二度摘冠紀錄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
不過,十九、二十一歲兩度攀上高峰的中間,二十歲的她,卻跌入低谷。二○○九年開春第一場LPGA四大賽賽事,她只拿到第十七名,第二場二十三名。成績起起伏伏,直到七月的美國女子公開賽後,她崩潰了。她慘遭淘汰,連晉級比賽都排不上。縱使父親與教練安慰、鼓勵她,她卻自責不已,越自責、成績越糟,惡性循環。求助無門下,教練引介她去找心理醫生Deborah Graham。


心理醫生了解她的情況後,告訴她:「活在當下。」心理醫生告訴她,「想自己要幹嘛,而不是想不要幹嘛;想現在我要打到哪裡,而不是想我不要打到哪裡。」「專注於在每一桿,做好自己該做的工作,其他沒有辦法控制的,就不要去想。」


瑞典退休球后索倫斯坦與她一場深談,更讓她領悟成功的步驟。兩人見面,曾雅妮一開口就問:「我要怎麼樣才可以成為世界第一?」索倫斯坦反問她:「那妳現在該做什麼事情?」她要曾雅妮去想過程,而不是直接去想結果,「妳只要做好妳的過程,結果就會是好的。」球后一席話點醒她,與其滿腦子想得到一大張拼圖,不如把一塊塊圖拼好。提醒自己享受過程,而非專注結果。從崩潰中站起來,她脫胎換骨,重新站上世界第二。直到今年2011揚昇LPGA台灣錦標賽中以總桿數272桿(-16)拿下冠軍,成功奪下本季第7冠,也讓球迷如願將冠軍留在家鄉。


    除了個性外,她的成功與家庭的教養方式,也有著相當大的關係,相信孩子、尊重孩子,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要走的路。在重金的誘惑下,勇敢選擇,不轉國藉,堅持是台灣人,我想家人對她的品格教育不亞於其他方面。就如我在國語日報看到的一句話:性格決定命運,教養改變未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l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