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道各位對建構式數學有沒有概念,是否和我一樣都抱持著否定的看法。在媒體的報導下,讓人覺得為何用九九乘法就可以簡單、快速解答的題目,為何要用連加的方式慢慢算呢?
一直到3月時看到公視的『感恩故事集5 第26集』 數學好好玩 林宜城校長的建構式數學,才恍然大悟,原來那樣的教學才是建構式教學,建構式教學並不是只侷限在數學而已。
先來介紹一下林宜誠校長,朋友們還有沒有印象在「老師,你會不會回來」書中,有提到一個人名,那就是林宜誠校長。林校長過去曾經接掌南投縣3所偏遠的小型學校,林校長全力推動建構式數學;強調不用紙筆,鼓勵學生從生活經驗中思考,老師透過對話導引,把每一個孩子的數學成績帶起來。他的努力、打破了偏遠學校數學成績必定低落的刻板印象,然而外界仍有建構式教學只適合小型學校的質疑,林校長雖已屆齡可以退休,仍於99年8月接掌中型學校漳興國小,就是要驗證:這套方法、放諸四海而皆準。以下是林校長的教學理念:
做好啟蒙教育 不要讓孩子走偏
九十九年八月台中角頭翁奇楠命案槍手廖國豪主動出面投案,投案後他談到對台灣教育的不滿,他認為台灣教育害了他,他說:「從小老師就不喜歡我考卷上的答案,一直被否定」。媒體登出,隔日他的國中主任就深不以為然的說:「為了廖國豪,老師和廖的阿公、阿嬤、叔叔一學期連絡三十多次,這叫台灣教育失敗嗎?」,他的老師、及同學、甚至於社會都一致認為廖國豪自己走偏了。
從沒有人去關心他心中耿耿於懷的委屈「從小老師就不喜歡我考卷上的答案」。小時候的啟蒙常常就是影響一輩子的關鍵,教育及競爭力排名世界第一的芬蘭,他們認為一切人生事物最重要的是七、八歲時候的啟蒙,他們認為這個階段是人格養成的最重要階段。我們想一想,廖國豪是什麼時後走偏了?誰讓他走偏?如果小學走偏了,國中要再拉回來,難不難?
「從小老師就不喜歡我考卷上的答案」,只允許學生一個標準答案,是一般傳統老師的做法,殊不知這些做為會讓多少孩子走偏。當年教育部推動教育改革,希望教師能以「學」為主,「教」為輔,的建構教學法帶好每個孩子,可是大多數的老師不能領會建構教學的要領,無法捨棄注重教科書的習慣,所以一直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。傳統教法,只是一種菁英教育,為了少數人,放棄大部分的學生,而建構數學的目的,則是讓所有學童都能正面地、愉悅地掌握數學能力,以應付日新月異的未來。當老師懂得如何建構教學時,就不會不喜歡廖國豪考卷上的答案,而讓他走偏,以致釀禍再埋怨台灣教育。今天我們必須勇敢嘗試這種教法,讓人人都有好教育,社會才能安詳和諧,國家才有世世代代的人才,整個民族的前途才會有希望。
何謂建構式教學?
人類對於事物的了解不是從外界灌輸得來,而是他自己摸索體會所得。摸索體會,如果用比較專有名詞來講就是「建構」—建立起結構的意思。這個理論最開始是皮亞傑研究認知發展所提出來的。一個孩子要學會一樣事情,認識一個事情基本上要有一個結構。這個結構是重要的,因為知識不是零碎的片段,東一點西一點,必須有完整的結構才算對整件事情有通盤的了解,才能夠加以應用。這個結構,不可能透過別人灌輸給他,必須自己像蓋房子疊積木一樣,一點一滴地建立起來。
過去我們把小孩學數學當作是練一種技能。比如說,練習投籃,投十遍,投一百遍,投兩百遍,慢慢地就投得進去了;「投進籃」表示算式可以做得出來,可是不意味著他對數學有了完整的知識。所以他在做應用問題,或將來長大要再進一步地應用、創造的時候,就會發生極度的困難。
很多人在說建構式數學讓簡單的變複雜,15*4的題目要用連加運算,其實這不是建構式的數學,真正的建構式,是老師給一個題目,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嘗試將答案算出來,用任何的方法都可以,然後經由討論分享,找出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式,因此在真正的建構式數學裡,15*4當然也是可以的,只要你認為他是適合你的算法。
建構是一個過程,當小朋友還非常小的時候,他們會對很多事情感到疑惑,這時大人可以用提示的方式讓他建構出答案,因此,建構不只是數學,語文、任何知識都可以經由建構的過程得到理解。
以上是匯整網路資訊,簡略的提供相關知識,希望讓大家多了解一點建構式教學,還搜尋到一篇林校長的訪談,請各位聽看看他的說法: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graa0713/9247282
留言列表